深入探讨:LBS是一种工具而非一种模式
来源:广州中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官网
发布时间:2012/10/21 23:25:16 编辑:admin 阅读 822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创新。从2010起,LBS的概念就在中国迅速兴起,但到了2011年底提供LBS服务的企业从最多50家已经降至仅剩15家。投行在看好移动互联网的同时又对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创新。从 2010 起,LBS 的概念就在中国迅速兴起,但到了 2011 年底提供 LBS 服务的企业从最多 50 家已经降至仅剩 15 家。投行在看好移动互联网的同时又对 LBS 模式产生了质疑,最后很多业内人士纷纷表示 LBS+O2O 会更有发展潜力。在经过 2011 年在 LBS 领域的失败,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 LBS 是一种工具而非一种模式,完全照搬 foursquare 到中国市场是不可行的。

  一、LBS 现有模式分析

  在国内做 LBS 的企业主要尝试过1.LBS+ 休闲娱乐的签到模式;2.LBS+ 生活服务与分享模式;3.LBS+ 户外旅游的社交分享模式了;4.LBS+ 休闲游戏的模式。

  1. 像签到这种模式寿命不会很长,曾经风靡一时的抢车位、偷菜、好友买卖这种基于用户一时兴起的应用火遍了各个领域,不过现在几乎很少有人在玩这类游戏了。签到是基于用户的心理满足感与成就感发展起来的,如果一旦用户对这种感觉失去了兴趣或者觉得很麻烦,那 LBS 签到价值就会大打折购了。试想一下,哪类人群会拿着手机开着签到软件,走到哪里签到哪里呢?这种人群有,但是很少。所以说签到的模式本身就不是非常适合中国人的习惯,中国人还没到那么休闲的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的阶段。

  2. LBS+ 生活服务本身的实用价值是很高的,不过同样的道理,哪类人群喜欢走到哪里分享到哪里呢?生活服务类的网站已经有很多了,一般人们在出行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时都会提前规划好,有多少人会走到一个陌生地方再看看手机 LBS 应用上别人分享的这附近的餐馆哪里好,哪里有优惠?海量的 LBS 分享信息,肯定让你挑花了眼,究竟该信谁的呢?去哪里呢?LBS+ 生活服务还是提供一些附近哪里有车位,哪里有公告洗手间等等这类的信息更实用。生活服务信息最关键的一点是实用,而不是社交。

  3. 从目前的用户好评来看,还是 LBS+ 户外旅游的模式受到更多用户的青睐,外出旅游本身就需要相关的地点引导工具,而 LBS 恰恰适合驴友们的需求、不过 LBS 是一种应用不是一种模式,把 LBS 应用加入到旅游的相关软件中才能针对驴友人群发挥出更实用的价值。

  4. LBS+ 休闲游戏的模式,不用多说也可以知道这种模式的寿命了,他更可以说成是下一个风靡一时的偷菜游戏,但是能不能风靡还是个未知数呢。游戏终将是游戏,中国的快节奏生活,有多少人有时间来玩这种类似于大富翁的 LBS 游戏呢?这种游戏适合那些空余时间比较多的人群,他们可以用手机玩这种游戏打发时间。这种模式的前景有在哪里呢?

  再来看看国外有哪些 LBS 模式:1.移动扩展版 digg;2.于 LBS 的音乐分享应用;3.基于城市生活推荐类移动旅游资讯指南;4.基于 LBS 的视频分享应用;5.基于 LBS 社交问答;6.移动社交平台;7.让你认识身边的陌生人;8.移动版 Craigslist;9.基于地理位置的微博;10.有趣的社交预测应用;11.LBS 预设提醒服务。(列出这些模式供参考)

  国外的 LBS 发展比较早,现在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了,由于国外的生活习惯于国内不同,所以在国外 LBS 的发展模式也有很多创新,一些创新的模式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国内习惯模式国外的创新模式,在人人、微博、团购等国内模仿国外的模式成功之后,很多企业都把视线瞄准在国外,一旦国外有了新的比较有前期的模式,国内纷纷开始模仿,所以当国外 LBS 刚刚发展起来市,国内市场最高有 50 家企业在做 LBS 服务,用户该选择哪一款,用哪一个呢?在如此竞争激烈的领域,最终没有哪一个平台得到较大规模的用户,也没有哪一个平台在 LBS 服务上取得胜利性的领先。模仿国外的模式无可厚非,但是首先要符合国内的用户需求,在 2012 年期待各企业 LBS 的创新性发展。

  二、国内 LBS 转型方向

  近期的 LBS 大会上,各代表纷纷表示,LBS 需要从 Check In 模式转到 O2O 模式,从一种娱乐性的应用转移到实用性的应用上来。这样使得最近火热的团购转型 O2O 模式与 LBS 签到模式转型 O2O 模式有了交集。各企业已经很清楚 LBS 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模式,而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功能。看来 2012 年 LBS+O2O 将会是热门的发展方向。

  LBS+O2O 的模式将会使得目前火热的线上营销转移回线下营销上。于此同时微博等一些新兴的互联网营销手段将会结合 LBS+O2O 的模式展开线下与线上同时进行网络整合营销的各种新手段。只要有创造力 LBS 可以使得网络营销手段进一步发展。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商场可以搞一次 LBS 寻宝的活动,在商城的某些位置留下一定的线索,让参加活动的人群根据自己的智慧去寻找宝藏。如果能吸引很多消费者来参加,那后续产生的效果就不需多言了。从这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可以想象,以后商场搞促销活动的时候在里面加入娱乐元素,会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具体活动怎么搞就需要营销策划去安排了。

  相比来讲微博的营销手段更适合全国大范围,而 LBS+O2O 的营销手段更适合区域性,大范围+区域性的结合,线上+线下的结合,LBS 在 2012 年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对腾讯、新浪等 LBS 功能的质疑

  目前腾讯旗下的 QQ、微信、朋友等手机社交软件当中都加入了 LBS 功能,而新浪、人人这些互联网上的社交网络大鳄也都在移动终端当中加入了 LBS 功能。对于他们来讲,LBS 功能加入到手机客户端的本意就是提供一种新的服务,而不是重新开发 LBS 平台,现在已经证实独立的 LBS 的平台是很难站住脚跟的。因为 LBS 不能准确提供给用户想要的内容,所以 LBS 的独立平台在 2011 失败是必然结果。

  不过笔者现在还是有疑问,中国人当中有多少人希望暴露自己的行踪呢?在哪里都签到会不会就暴露行踪,以及暴露行踪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企业需要费用户考虑的。像 QQ、微信和新浪的附近搜索的功能到底符不符合大众口味?可能有这一种情况,在用户希望独自外出的时候;在用户想一个人静静的时候;当用户与朋友相约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在使用某个可以暴露自己行踪的软件,恰巧被附近的朋友发现了,那这个朋友很不合时宜的过来与这个用户打招呼或者交流的时候,岂不是给用户带来了多余的麻烦事了嘛?退一步讲,如果两个彼此认识的人,在相同区域内同时使用微信,那彼此打招呼呢,还是不打招呼呢?打招呼说点什么内容是一个困惑的问题,不打招呼又有可能影响到友情。这个儿功能用的很矛盾啊!也许可以通过软件各种功能设定解决这个问题,也许很多人不存在这个问题。笔者只是站在中国人的自我保护心理的角度上产生了疑问。

  还有这种暴露自己行踪给陌生人的功能会不会对人身产品危险?最近已有新闻爆出在浙江有人利用微信实施强奸犯罪了。笔者不禁又想问,这种功能怎么用才合理呢?是提供固定物体的 LBS 查询,还是移动终端用户的 LBS 查询呢?到底怎么做更合理需要各企业的产品经理用心琢磨了。

  四、LBS+ 线下突发事件

  将 LBS 服务运用到线下的突发事件当中会不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把线下的突发事、要紧事、有趣事、好玩事等,通过移动终端发布到 LBS 平台上,其他人可以在这个 LBS 平台上查看附近发生了哪些事情是自己感兴趣的,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前往事发地了解该事件的情况。这样使得线上围观转移回了线下围观。中国人喜欢看热闹的秉性,大家都深知肚明,由于网络的发展线上围观成为了一种看热闹的方式,那这种以突发事件为核心的 LBS 平台会不会更有价值呢?地方公众、媒体、政府机构等都可以实时查看自己所处区域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

  通过 LBS 的功能可以把以往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需要通过地方媒体报道之后才能知道的方式转变为第一时间就可以了解的方式。这样人人都可以成为事件源。然后再通过微博能把事件第一时间上传到网络,使得线下线上同时关注事件的发展。

  这种事件的传播方式如果可行,那将会成为很多企业的营销手段了。不管什么模式,只要能给民众带来实用性就可以。

  总结

  2010年到 2011 年的 LBS 领域的混战使得目前没有大平台产生。而由于资本市场的压力,各 LBS 企业总想着如何盈利,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初期主要是先做规模,之后才逐步考虑盈利模式。现在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了,同样还是先不要想着盈利模式,还是回归先提升用户体验,然后培育用户量,之后才开始考虑盈利模式的方法比较好。不管今天的 LBS 的市场是如何凄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已经认定的事实了,所以 LBS 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主要是看哪家企业能最先掌握用户心底的那个关于 LBS 功能的潜在需求。希望在 2012 年当中,LBS 可以提供更多实用的功能,而不是更多签到类的娱乐功能。

  By: 王利阳

联系我们CONTACT 扫一扫
愿景:成为最专业的软件研发服务领航者
中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广州•深圳 Tel:020-38931912 务实 Pragmatic
广州:广州市天河区翰景路1号金星大厦18层中睿信息 Fax:020-38931912 专业 Professional
深圳:深圳市福田区车公庙有色金属大厦509~510 Tel:0755-25855012 诚信 Integrity
所有权声明:PMI, PMP,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MI-ACP, PMI-PBA和PMBOK是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Inc.)的注册标志。
版权所有:广州中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82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