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我先解释一下设计所分为的”自我情感驱动”与”产品特性驱动”。
自我情感驱动: 当我们接到产品需求的时候,我们通过自身对产品的认知以及对环境因素、受众群体进综合分析,以情绪和感情为主导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模式来驱动设计,这叫做自我情感驱动的设计工作模式.
产品特性驱动: 设计师依靠产品PRD文挡和产品模型图进行特性支解,将其特性元素进行分析和提炼,并以特性框架产品模型来驱动设计的工作模式,即本文提到的产品特性驱动设计,即PDD.
我们回过头来,再议论PDD.我将用实际案例,模拟出各个层次的设计师他们如何处理自己的工作.
1, 入道的设计师: 接受需求 -> 阅读PRD -> 动手设计 -> 查阅素材 -> 拼装素材 -> 完成设计
2, 成熟的设计师: 接受需求 -> 阅读PRD -> 分析重点 -> 查阅同行产品 -> 分析优劣 -> 输出分析报告 -> 书写产品风格设计标准与规范 -> 输出视觉风格模型 -> 完成第一阶段Demo设计
3, 优秀的设计师: 阅读PRD -> 预见错误的产品逻辑与遗失 -> 整理产品特性 -> 分类特性的优先级 -> 完善特性框架产品模型图 -> 提炼特性,建立视觉目标 -> 分解目标层级排除 -> 确定视觉设计方向 -> 输出视觉风格模型 -> 完成第一阶段Demo设计
产品特性驱动设计,即PDD,我们不难看出,它对于项目管理具备很大的推动作用.这里所讲的推动性即是分担了人力成本,降低了产品风险,以及视觉的重复设计,促进了产品与设计环节之间的工作效率,节省了时间.这样的工作模式让设计师真实地融入到项目本身,更主动地了解产品,认识产品本身,从而通过对产品的深入了解来刺激与消化情感的因素,达到理性精准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是产品经理和项目团队所需要的设计,而这更好地阐述了设计之道:”没有最好的设计,只有最合适的设计.”
PDD(Product-Feature Driven Design)产品特性驱动设计,我们可以将它使用在我们的日常设计工作中,它可以运用在你的大小设计项目中,这是一种行为模式,一种思考角度,或者我们把它作为一种指导方法.它依靠产品的自身特性来驱动设计.它的成效非常明显,缩短了项目的时间,优化了项目流程,在项目中起到了设计的主动与严谨性,为我们的成果产生了直接的正面影响,并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效应.这就是PDD.
从上面的工作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工作方法的重要性.优秀的工作方法,可以让我们的工作成果更具备严谨性.
从优秀设计师的工作模式中我们看到并不是多了很多环节,而它们并没有重复出现过,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是我的工作方式,但它不是我的唯一,它也会随着具体的情况发生一些改变.值得我们一起关注的是,这样的思考角度与方式,它会改变我们惯有的思维逻辑,让我们变得更善于观察与思考.